觉悟社的成员们抽签决定自己的代号和笔名,周恩来抽到5号,决定以吴豪为笔名进行活动。在上海的刘宅里,刘太太非常担心北京的刘梅。刘师傅劝妻子放心,但也说陈家的婚姻再也爬不上去了。经常进监狱的人怎么能爬上公婆?此外,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。一旦像五四运动这样的三罢运动再次发生,对他们这些商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。他爱国,但他必须活下去。
陈独秀回到“新青年”编辑部,胡适直言不讳地认为“新青年”最大的问题是编辑轮流值班制度,直接导致报纸的随机性,破坏完整性,他仍然认为“新青年”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学术报纸,而不是每个人都表达他们的政治观点。这句话引起了刘半农的不满。鲁迅同意废除同事编辑轮流值班制度,但建议陈独秀继续直接担任主编。会后,高一涵不明白鲁迅的做法,他觉得陈独秀太激进了,胡适虽然保守,但毕竟比较细心,不会惹麻烦。例如,如果鲁迅把《新青年》比作一个仓库,陈独秀会在门口竖起一面旗帜,表明所有的武器都让每个人都小心,但他会打开门,让每个人都看到里面有多少武器。胡适会关上仓门,贴上小纸条说里面没有武器,但真的很难说。
不幸的是,刘师培在36岁时因病去世。蔡元培发布了一份讣告。陈独秀将主持和照顾刘师培的葬礼,并将其国家历史编纂办公室的手稿和文学研究整理成编纂办公室。这也是他在北京大学做的最后一份工作。蔡元培打住了他的话,试图说服其他国家的历史编纂并不容易。只有陈独秀才能接手这项工作,编写一部真正的中国通史。但陈独秀的心已经决定,他已经实现了与蔡元培制定的改革计划,他应该离开北京大学。蔡元培早就知道陈独秀的性格了。他仍然有远大的抱负和更广阔的世界。蔡元培说,无论他去哪里,北京大学和蔡元培都是他的后盾。
陈独秀收拾好东西离开了北京大学。钱玄同、陈半农、高一涵来送他。胡适忙着送学生去美国留学。陈半农也要去英国。陈独秀觉得这些熟悉的人出国了,秋风很凄凉。他也希望那些离开的孩子能取得成就。黄侃来送陈独秀,他后悔陈独秀放弃了编写通史的机会,但也尊重陈独秀的决定和个性。辜鸿铭也来送陈独秀,并向他脱帽致敬,陈独秀向所有同事鞠躬致谢,转身离开北大。
李大钊向陈独秀提出要多听听这些年轻人的声音。陈独秀同意他的意见。延年乔年即将赴法留学。他决定带孩子们去看长城,这是他从未见过的。他和李大钊鼓励孩子们重建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耀,并告诉他们,中国的一切毕竟都属于中国人民,只有中国人民是这个国家的支柱。孩子们独自欣赏长城的美景。陈独秀终于告诉李大钊他的想法。他在监狱里的三个月里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见解。他已经确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正确道路,并决定在新青年报纸上引进和介绍马克思主义。他们的任务和使命是重建一个美丽而强大的新中国。
晚上,陈独秀叫他延年乔年。临行前,他告诉孩子们,欧洲战争结束后,法国的失业率非常高。现在法国只能依靠贷款来维持政府的经济运作。他认为这样一个由政府资助的中法留学项目是不可靠的。而且,一次成千上万的人漂洋过海的过去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学习。延年为困难做好了准备,但陈独秀更担心他们的信仰。他知道儿子的动机是爱国主义和救国主义,但过度沉迷于无政府主义是没有用的。他也经过了长期的比较和验证。他提到了互助社失败的根本原因,因为一点一点地改变中国是没有用的。中国需要的是一个持续而革命性的巨大变化。中国已经徘徊了太久,他们已经到了下定决心的时候了。他只要求孩子们不要盲目地拒绝,一定要理解马克思主义,不要限制自己的思想。如果延年和乔年同意,他们会理解和学习。陈独秀摸着儿子们的头,对他们的不情愿溢于言表。
吴炳湘仍然需要监控陈独秀,特别是现在是南北议和时期,不能让他有麻烦,一切都以不发生事故为原则。但《新青年》刚刚复刊,就提出了新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,在舆论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。胡适正在与蔡元培讨论这件事。蔡元培打电话给陈独秀。张世钊现在是南北议和的代表。他从广东发来电报,南方政府准备组织西南大学。他希望陈独秀和蔡元培能负责这项事务的筹备工作。